TOP
噬命地陷频发:全国地下防空洞工程长度超长城
[ 编辑:admin | 时间:2012-08-25 18:01:06
| 浏览:3251次 | 来源:财新《新世纪》 | 作者: ]
北京、哈尔滨等城市连发上百起路面塌陷事故。如何让城市不再“步步惊心”,不再被地陷吞噬生命?
![]() 2012年8月5日上午,北京海淀区翠微路由北向南机动车道发生路面塌陷。 黑色吊带裙,顽皮而灿烂的微笑。在遗像中,8岁的哈尔滨女童林玥彤像小模特般靓丽。短暂生命,于2012年8月14日下午4点半悲剧性地结束。 当时,林玥彤在自家仓买店(哈尔滨当地对中小型超市的称呼)门前的马路牙子上玩耍,享受着她悠闲的小学二年级暑假时光。68岁的外婆金贞淑,闲适地坐在旁边。一个抱着婴儿的妇女正从林玥彤身边走过。 轰隆一声响,四个人立时坠入黑暗。辽阳街90号鑫鑫仓买店门前的平整路面毫无征兆地塌陷了,形成了一个直径10米、深达13米的大坑。坠落坑底的林玥彤当场死亡,外婆金贞淑身上几处骨折,但奇迹般幸运生还。 抱着婴儿的妇女名叫孙淑英,30余岁,从绥棱县来哈尔滨探亲,怀中的孩子是她外甥家的14个月大的女儿国肖玉。在坠落坑底的最后一刻,舅奶孙淑英紧紧搂住孩子,国肖玉最终幸免遇难,仅在后脑缝了两针。而孙淑英的生命则在这个原本平静的初秋下午戛然而止。 平坦、宽敞的路面将人活活吞噬,这似乎是灾难片中才有的景象。然而,近年来,中国城市地面发生塌陷的新闻不时见诸报端。地陷引发各地公众的恐慌情绪,网民频用“步步惊心”来形容当下城市路面现状。 就在林玥彤和孙淑英去世前后的八天时间里,在辽阳街附近的邮政街、铁路街等地,哈尔滨市共发生了七次地面塌陷事故。两死两伤之外,地陷还吞掉了数辆汽车。 距离哈尔滨1000多公里外的首都北京,自7月21日遭遇有气象记录61年以来罕见暴雨后,至8月12日的22天里,主城区共计发生99处路面塌陷。截至财新记者发稿时,北京发生路面塌陷事故已逾百起。 多位专家对财新记者表示,城市路面突然塌陷问题,最近十多年来呈现日渐加重趋势,地陷监测与管理已刻不容缓。除了某些地质条件特殊的岩溶地面和断裂带运动等天然原因,集中在城市中心区、点状的地陷事件,多与人类活动和各种深层、浅层的地下工程相关。 地面塌陷并非中国特有,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都曾频频出现。但日本等国已通过雷达监测等手段进行事故预防,其日常监测、防塌工程、路下施工和事故追责等方面,早已制度化、规范化,可以最大限度避免人祸。 夺命路面 2012年以来,在哈尔滨、长沙、北京等中国大城市里,本应踏实坚固的城市路面已经吞掉了至少四条鲜活的生命,导致了一幕幕惨剧。在哈尔滨两条生命陨落之前,7月5日午夜刚过,湖南长沙市双向六车道的湘江大道的南湖路口路段,也塌出了一个直径约6米的圆形深坑,造成一人死亡。 当时,湖南邵阳人姜锦盛正开着一辆宝马轿车,载着三名亲戚、朋友经过上述路段。突然他觉得轿车前轮下陷,再看前路已成大坑。“我赶紧急踩刹车,但已经来不及,车子一头栽了下去。”姜锦盛后来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说。 姜锦盛的亲戚、坐在后座的姜云喜,在严重损坏的轿车里当场死亡。其余三人也受了伤,但幸运逃生。救援结束时,吊出来银色宝马车头扭曲,发动机盖翘起,早已面目全非。 更早一些,4月1日下午的首都北京,西城区车公庄大街物华大厦附近人行道上的一块路面突然塌陷。正去公司送报表的27岁服装专柜店长杨二敬,掉入坑内,瞬间被热力管道渗漏的热水淹没。 旁边的同事伸手去抓杨二敬,可是“她手上的皮一下子就脱落了”。烫伤面积达99%的杨二敬在198小时后去世,与未满周岁的儿子天人永隔。 最极端的地陷事故发生在2008年11月15日的杭州,风情大道地铁施工致路面坍塌75米,下陷15米,造成17人死亡、4人失踪、24人受伤。致人死亡是地陷危害的极端体现,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是地陷的常规结局,而这种“步步惊心”带来的更深重后果,则是给当事人带来的惊悸,给全体公众带来的恐慌。 2012年8月14日,大连市沙河口区星海人家小区附近的丁字路口,19岁的钱兆隆走在回家路上时,脚下的地面突然塌陷。路过的人眼睁睁地看着这个年轻人“不见了”,马路上只剩下一个2平方米左右的坑,呼呼地向外冒着热气。当路人将他拉出时,这个刚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小伙子全身已经65%烫伤,幸而经过救治,没有生命危险。 7月31日16点40分左右,在北京市西城区长安商城附近,一位行人刚从天桥下来即遇到地陷。在多名路人的视线之下,该行人倏忽不见,手包还留在洞外,洞则深不见底。18点左右,该行人被救出,所幸无生命危险。 此事被微博直播后,北京人发现,在其后十几天内,地陷新闻无处不在,其中8月5日更是一日四陷。于是,地陷新闻开始在微博疯转,在街头巷尾口口相传,这背后则是公众的恐慌。 8月中旬,北京刚刚平静,哈尔滨八天七陷、两死两伤,让人连连惊叹。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助理工程师宋谷长在一篇论文中披露,2007年北京市发生路面坍塌事故54起,2008年94起,2009年129起。 祸起地下工程 多位学者告诉财新记者,不管什么原因引发,但地陷的出现,多数是因为事故路面下发生了结构性破坏,有空洞产生,是因为原有土迁移或填充不实导致。 有学者坦言,中国对于城市地陷的研究并不多,更不深入。在有限的研究中,学者将城市地陷最常规的原因,归于市政管线的老化渗漏。 城市道路路面结构下布设了多种地下管线,其中污水、给水、热力管线长期处在复杂的地下环境中,由于腐蚀、水压等因素容易泄漏。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研究员宋谷长等曾撰文分析,地下管道的渗水、泄漏会造成对土基冲刷,带走管道周边泥沙,加上地下施工扰动、路面车辆震动等因素,很容易发生流沙或淘蚀现象,形成空洞和路面塌陷。 夺走姜云喜生命的湘江大道地陷,正是类似原因。 专家初步分析,事故系历史排污涵管年久破损,流水长期冲刷导致土层流失,最终掏空地下引发坍塌。 另一个常见原因是浅层地下工程的施工不当。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交通大学隧道及地下工程试验研究中心主任王梦恕甚至认为,地下十米以内的施工,是频频出现的点状地面塌陷的主要原因,是地陷祸首。 北京市国土局地质环境处处长张建国对财新记者分析称,一种常见的原因是,在道路施工后,由于回填时夯实和碾压的程度不够,造成土壤不够稳定。北京市政路桥养护集团相关负责人亦表示,地下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土质分析不到位会对路面造成一定影响。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孙继朝对财新记者表示,地下工程会导致地层不平衡不均匀沉降。由于城市化进程加速,各种地下工程、高层建筑都有可能引起地层受力不均衡,加之许多地下工程的防护性、安全条件不够,产生地下空洞。 地下10米-30米空间内的地铁施工,也频频引发地面塌陷,此种塌陷一般规模较大,受人瞩目。上文提到的杭州地铁事故即是例证。 此外,北京地铁10号线建设,曾在2006年导致东三环京广桥附近部分主辅路塌陷,形成面积约250平方米、深约12米的塌陷坑,以致交通全部中断。2007 年苏州街站施工时地面塌陷,造成六名施工人员被埋并全部遇难。 上海、南京等城市在修建地铁时,亦曾出现类似事故。 防空洞隐患 在地陷灾难中,中国城市与国外城市相比有一独特之处,即各主要城市的地下,有数不清、探不明的防空洞。这被学者指为地陷的大隐患。 北京市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马志飞在一篇署名文章中指出,上世纪60年代,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之下,中国各大中城市普遍开展了群众性的"深挖洞"活动。他在文中写道,全国挖洞的轴长度超过万里长城,挖掘土石方体积超过长城的土石方总量。 8月14日的哈尔滨辽阳街地陷,正是由人防设施引起。起初,救援人员并没有在深坑中发现四名被困者,而是在坑底部发现一个豁口,与地下的人防工程相连通。 哈尔滨官方表示,据建委、供排水公司、人防办等部门初步分析,造成辽阳街90号区域塌陷的原因主要是:连续几场局地强降雨造成土质沉降,致老旧的排污管线断裂,并将一段人防工程端头冲塌,泥沙灌入人防工程洞体,最终导致地面塌陷。 早在2010年,哈尔滨已经发生过一次暴雨后人防工程坍塌引起的路面塌陷,面积达80平方米。遗憾的是,同样的事情此番再次发生。 "谁也说不清楚,北京现在的路面下到底有多少空洞。"王梦恕对财新记者表示,曾经用来防御外敌的人民防空设施,如今频频成为平民杀手。 马志飞则撰文认为,北京大约有两万个大大小小的防空洞。一大问题是,这些防空洞缺乏图纸资料,后来城市扩张时,后来很多居民区就建在了当年的防空洞之上。老旧的防空洞一旦坍塌,自然危及地表。 地陷求解 和世界上许多发达地区的城市相比,中国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才刚起步,发展潜力巨大。可以预计,地陷将伴随中国城市发展成为一个长期问题,那么探讨如何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减少、减轻灾难,就变得现实而必要。 以城市化进程早于中国的日本为例,约20年前,东京、名古屋等城市也曾有过地陷多发期,其发生原因与中国城市没有两样。 雷达服务公司Geo Search的社长富田洋告诉财新记者,1987年至1988年间,在东京银座发生了严重的塌陷事故,造成了严重社会问题。 富田洋介绍,20多年前,东京每年大规模地陷次数多达20-25次,但最近20余年,东京却每年仅有一至两起大规模地陷,甚至数年未出现大规模地陷。 东京是如何做到的?银座事件后,当局认为如果不调查地下空洞化状况,就无法解决地面塌陷问题。1990年起,日本在全球率先使用雷达探测技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地下空洞调查,对一些大的、危险的空洞进行工程填补。之后,日本在各城市重点区域定期探测、巡查,一旦发现塌陷隐患,立时填补,并启动预案对周边加强检测。 事实上,这一技术并不神秘,只是从前未被应用到此领域而已。在日本,被雷达认定的空洞的最小规模是长0.5米、宽0.5米,深度0.05米以上。显然,小于此规模的地陷,对公众危害并不大。 这些经验,或可为中国城市求解城市道路塌陷顽疾所用。对于老旧管道沿线出现的地下空洞,宋谷长就曾建议,加强和重视道路的日常巡视工作、及时发现问题的同时,应采用探地雷达检测等手段,对城市道路溶洞、使用超过30年的旧沟进行系统调查和安全评估,并建立相应的信息系统。对评估有安全隐患的溶洞和旧沟进行灌浆或开挖填充处理,彻底解决路面塌陷隐患。 王梦恕认为,对地下管线工程施工的管理工作必须加强监管,必须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对开挖的工程进行回填、压实。对地下穿越工程安全影响评价及监测亦至关重要。 孙继朝提出,未来北京再建地下工程要注意保护地质环境,避免留下孔洞。如经监测发现路面塌陷与地层断裂活动有关,则要加强监测,及时向公众作出预报,避免事故。 马志飞则表示,对于中国各大中城市来说,当务之急是市政施工和相关管理部门对地下交通、电力、电信、供热、水、燃气等管线资料实现信息充分共享,并由相关单位统一协调和管理,以实现"数字城市"。 在日本东京,地陷事故发生后责任分明,道路养护者因未尽到"道路畅通"之职要承担主要责任,其他市政管道等相关方也会被追究责任。 在北京,围绕4月1日路陷致一人死亡的赔偿问题,则争论多时。 最终,道路管护者并未担责,事件被定性为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由热力管道拥有方、原负责施工的开发商,以及现物业管理方三方赔偿死者杨二敬的家人总计120万元。 但这种责任划分并未制度化。哈尔滨的林玥彤、孙淑英的生命损失如何补偿,迄今还是一个巨大的问号。哈尔滨辽阳街上的"辽阳鑫鑫仓买店"门前,林玥彤的遗像边,一片白布上写有几个触目惊心的黑字:"还我孩子!" 相关新闻
评论
|
![]() ![]() 热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