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关于建设海绵城市的关键因素探讨
[ 编辑:admin | 时间:2017-03-28 14:26:48
| 浏览:3347次 | 来源:中国市政建设网 | 作者: ]
关于建设海绵城市的关键因素探讨 摘要 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是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工程治水”向“生态治水”重大转变的有效方式。实施海绵城市建设,需要统筹规划,注重细节,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多部门紧密配合,提供政策、资金、舆论等各种保障,让海绵城市得以有效实施,力争早日发挥效应. 关键词 海绵城市 实施策略 保障措施 1 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积存、渗透和净化,提高雨水资源化水平,保护生态环境。 海绵城市强调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式”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重要保障。 2 概念提出背景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推进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住建部、财政部、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建城函[2014]275号)、《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财建〔2014〕838号)和《关于组织申报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的通知》(财办建〔2015〕4号),《关于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运营的实施意见》(发改农经[2015]488号)等一系列实施政策,并且中央财政还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 3 海绵城市的实施意义 2013年,全国31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县级以上城市受淹234个,直接经济损失3100多亿元。政府计划3年内投资865亿元,建设面积450多平方公里,在此基础上推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按此计算,每平方公里投资约1.9亿元。 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是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工程治水”向“生态治水”重大转变的有效方式。通过“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示范引路”,全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对于提高城市防洪排涝减灾能力,促进城市水系统良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4 海绵城市实施的关键因素 4.1海绵城市的实施策略 暴雨过后,一旦排水不畅,城市就很容易遭受内涝,“城中海景”带来的不是轻松愉快,而是困扰和损失。另一方面,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缺水又逐渐成为常态。如何让雨水为城市“解渴”,成为城市管理者费心思量的难题。在此背景下,可以让水“呼吸”的“海绵城市”受到青睐,成为国内外城市建设的方向和趋势。 “海绵城市”,就是城市像海绵一样具备良好的弹性,降雨时可以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缺水时将存蓄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通过这样一吸一呼,既解除了内涝之苦,又解决了缺水之困。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从国外建设“海绵城市”的经验看,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规划为先,全盘考虑。让城市发挥“海绵”作用,需要有具体的规划,有的放矢。例如,韩国首尔市制定了《建设健康的水循环城市综合发展规划》提出:到2050年大气降水地表直接排出比例下降21.9%,地下基底排出增长2.2倍,使年平均降水量的40%成为地下水。而在法国拟投资额高达1000亿欧元的“大巴黎改造计划”中,准备进一步完善维护现有的城市水循环系统,同时在巴黎市增添蓄水、净水处理中心。 其次,要注重细节,提高标准。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在保障传统排水系统稳定的同时,要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排水。不仅如此,新的建筑要增强排水和蓄水能力。例如,德国柏林市正考虑通过补贴措施鼓励民众参与建设“绿色屋顶”,补贴时间为5年。英国针对新建房屋设立1到6级的评估体系,要求所有的新建房屋至少达到3级以上的可持续利用标准才能获得开工许可,而其中最重要的提升等级方式之一就是建立雨水回收系统。 第三,要引导民众参与,提高全民雨水收集与利用的意识和能力。“海绵城市”追求的是人水和谐,需要每个人的参与。例如,韩国首尔市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积极通过媒体宣传雨水的利用价值,引导民众提高水循环意识,提高雨水在城市绿地和景观中的使用率。此外,还引导民众举行与水循环相关的展览会、讨论会、考察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并注意搜集民众关于水循环建设的好建议、好办法,提高民众的积极性和参与度。瑞士则采用税收减免和补助津贴等政策鼓励民众建设外有专用雨水流通管道、内有蓄水池的房屋,使雨水得到循环利用,节省水资源。 “海绵城市”弱化了城市与水的界限,让水可以在城市中“呼吸”,既节约水资源,又能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从而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因此,尽管“海绵城市”建设难以一蹴而就,但现实已在告诉我们,需要立即从现在做起。 4.2 海绵城市实施的保障措施 4.2.1加强组织领导。 城市水系统建设主要由市水利局、市住房与城乡建设局、辖区政府负责;园林绿地系统建设主要由市城市园林局、辖区政府负责;市政道路系统建设主要由市住房与城乡建设局、辖区政府负责;建筑小区系统建设主要由市规划局、住房与城乡建设局、住房保障管理局、辖区政府负责。各有关部门要建立统一指挥、整体联动、部门协作、责任落实的联动机制,严格按照《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开展组织工作,各司其职,做好本职工作,制定责任制度,确定部门职能,使海绵城市得以有效实现。 规划部门:对市政道路、小区建设、绿地建设形式严格按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进行规划,合理布设调蓄设施,控制绿地占有率,减少外排水,蓄流相结合,保证水体的“渗、滞、蓄、净、用、排”合理分配利用,规划部门应严格按照《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进行规划审批,审批通过后的规划内容具有法律效力,须严格按照规划执行,若有违反,则通过法律手段强制执行。 建设管理部门:城市建设保证城市公园建设、道路、广场铺设等内容。增加透水性铺装等透水设施,以降低雨水外排率。管理部门组织施工验收时,需以海绵城市规划思想为指导,未达要求不予验收。 园林部门:协调建设部门进行公园、道路绿化的建设、维护,大力开展下凹式绿地、生态湿地、植草沟的建设,严格按低影响开发模式进行维护管理,不得随意改变已建“渗、滞、蓄、净、用、排”的具体工程措施。 市政管理部门:对城市街巷道路、排水设施进行不定期的维护、改造,道路改造时采用低影响开发设施,如可透水性铺装,下凹式绿地(道路隔离带内)等,市政管理部门应及时对下凹式绿地下的盲管等低影响开发设施进行维护与管理。 水利部门:水利部门与气象部门相结合,旱汛两季准确掌握气象信息,及时有效的对城市河湖水体水位进行调控,有效做到蓄排结合。 4.2.2落实保障资金。 在安排财政预算时,将城市排水防涝等设施改造、建设和维护列为保障重点,集中财力优先用于海绵城市试点项目建设。坚持地方、社会投入为主的原则,研究制定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配套政策,吸引更多社会资本用于试点项目建设。有关部门可在新建、改建试点项目中遴选可实施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项目,财政部门会同相关主管部门对有关项目进行评估筛选,并严格按照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试行)》(财金〔2014〕113号)要求规范项目运作。 4.2.3完善制度体系。 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修改完善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城市中水设施建设管理办法,制定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与标准、强制性城市排水标准等,进一步规范城市供排水设施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将海绵城市建设规范及要求,纳入市政设施管理条例修改完善内容,出台系列配套扶持政策,对既有建筑小区绿色改造项目给予一定扶持,新建小区在土地出让时严格规划设计条件,将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依法纳入土地招拍挂、开工许可、竣工验收等城市规划建设管控环节。进一步完善河道整治管理“河长制”,强化河道、雨污水等设施建设和运行监管。健全城市防汛应急预案,加强预警和应急能力建设。 4.2.4抓好宣传培训。 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深入宣传海绵城市建设的重大意义和政策措施,引导市民群众养成更加生态环保的用水习惯,调动社会各方参与海绵城市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要及时向社会公开四大系统工程建设进展情况,注重总结典型经验,拓展群众参与和监督渠道。加强对相关部门监管人员及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从业人员业务培训,增强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发展的综合能力。积极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学术交流、技术研讨等活动,加强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水平。 5结语 海绵城市的实施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尽可能减小城市开发建设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恢复城市自然径流特征。海绵城市的实现主要通过源头减排、过程控制和末端处理等措施,优先利用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并重视地下管渠等灰色雨水基础设施的建设,绿色与灰色相结合,综合达到排水防涝、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多重目标。同时,各级政府应严格出台专门政策、规章制度,促进和推动海绵城市建设,让海绵城市得以有效实施,力争早日发挥效应,切实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作者简介:马雷,男,1978年3月出生,工程硕士,现就职于邯郸市市政排水管理处,从事运行管理工作。 联系电话:13932011885 相关新闻
评论
|
热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