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武汉— —中西部中心城市架空线入地成功案例
[ 编辑:admin | 时间:2014-03-27 16:54:13
| 浏览:3625次 | 来源:中国市政建设网 | 作者: ]
武汉— —中西部中心城市架空线入地成功案例 武汉是湖北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交通通信枢纽。 预测到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在1180万人左右,其中城镇人口在991.2万人左右,城镇化率约84%;到2010年,市域常住人口99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45.5万人左右,城镇化率约75%。到2020年,主城区常住人口为502万人,2010年为440万人。 根据武汉2010至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武汉的城市定位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全国工业基地、科研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具体的目标包括“把武汉建设成生态环境良好的现代化城市,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龙头城市。”城市的目标包括将武汉建成中部地区的宜居城市。 通过武汉的城市定位可以看到,武汉城市的发展重心在于中部中心城市、中部龙城市头、文化历史名城和工业基地。这种城市定位与北京、上海、深圳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定位,或与福州、无锡、杭州的旅游城市定位有一定的区别。 因此,武汉的架空线入地工作与上述城市相比也有她独特的区别和特色,总结武汉架空线入地案例,对中部城市、工业旅游型等城市具有借鉴意义。 武汉电力发展和电缆化率 根据武汉市2010年到2020年总体规划,武汉预计到2020年城市,人均社会供电量达到6500-7000千瓦小时/年,全社会用电量达到670亿千瓦小时,最大负荷达到1420万千瓦。 截止到2011年,武汉有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501条5333公里,其中电缆长度483公里,占总长度的9.06%。 220千伏线路长度1947公里,其中电缆长度102.3公里,占比5.25%;110千伏线路长度2046公里,其中电缆长度320.8公里,占比15.7%;35千伏线路长度1340公里,其中电缆长度59.5公里,占比4.44%。全市10千伏配电线路总长度20587公里,其中电缆、绝缘线长度12882公里,占比62.57%。 武汉市架空线入地在武汉市已经实施了多年,在实施过程中,市政府对于架空线入地下了很大的功夫,做了大量工作。对电力和通讯的架空线工作,也是十分重视。武汉市目前在三环以内10千伏的架空线入地率还是比较高的,主干道的10千伏架空线已基本上完成了架空线入地目标。目前。武汉市正在实施110千伏架空线入地改造工作。在资金和管理层面存在很大的挑战。但是武汉市架空线入地的前景是非常好的。武汉市架空下入地对于改善武汉市的市容市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武汉的架空线入地规划 Ø 十一五期间,武汉市主城区和老城区、位于一环和二环之内的10千伏甚至是11万伏的架空线得到逐步入地改造; Ø 十二五期间,二环线以内11万的架空线分期分批逐年进行入地和改造。 Ø 到达十二五期末,在省电力公司配合下,三环以内的架空线,也将通过分期分批逐年进行改造和入地. 根据最新的武汉城市规划,2011- -2013年城建投资3年城建投资总额,已经超过2000亿元,是历史上投资额度最高、建设项目最多的时期。 武汉城市2010到2020总体规划中关于架空线入地明文规定“主城区内基本不再新建电力架空线,对现有10千伏以下电力架空线和110千伏以上电力架空线应逐步改入地下。” 2011年湖北省电力公司与武汉市政府签署的《武汉电网“十二五”建设战略合作协议》,明确全市三环线道路以内实施中心城区输、配电网改造工程。原则上不新开辟110KV及以上架空线路走廊,采用电缆方式建设;新改建110KV及以上电缆通道土建部分由政府出资按照电力设计标准建设,建成后经双方验收无偿移交给供电公司使用,并落实到城市建设年度计划中;电气部分由电力部门负责出资建设。三环线道路以内经双方确定的部分主要干道、景观性道路、重要历史街区上的10KV配电线路实行电缆入地敷设,已有的架空线路的入地改造项目,参照110千伏及以上方式执行。 武汉市城管局规划,未来几年武汉将投资18个亿将武汉市内环线上的电力、电信等架空线网将全部转入地下,使多年来影响市容景观的空中电线“蜘蛛网”基本消灭。 武汉地下电缆沟建设与管理 武汉为了架空线入地,2007年就进行了地下综合管廊的试点工作。2007年建成的武汉CBD(武汉王家墩商务区)综合管廊,该管廊铺设了220KV的电缆和110KV的电缆。综合管廊总长为5.8公里,其中干线为3.6公里,支线为2.2公里。CBD的定位为金融、贸易、商业企业的集中地。规划面积85平方公里,规划建筑面积350万平方米,其中中央广场面积25万平方米。 武汉综合地下管廊的建设为武汉的地下电缆管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入地条件。 武汉电力入地相关法规 武汉2012年3月1。9日颁布了由武汉市长签发的“武汉城市管线管理办法”该办法成为指导武汉城市管线的规划、建设、维护及其信息管理等活动的基本法规。 办法所称的城市管线,是指城市市政道路、桥梁、隧道、轨道交通、人行通道、公共广场、公共绿地等市政基础设施(以下通称城市道路)规划红线及管线专用走廊规划控制红线范围内的供水、排水、电力、照明、燃气、热力、信息(含通讯、广播电视、交通信号、城市监控等,下同)等地下管线、架空杆线及其附属设施。 办法规定了市建委为管线建设和管理的主管部门和统一协调部门。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城市管线的规划管理。供水、排水、电力、照明、燃气、热力、信息等管线行业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本行业管线的管理,并接受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统筹协调。 办法规定供水、排水、电力、照明、燃气、热力、信息等管线行业管理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组织编制城市管线专项规划,经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综合协调,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城市管线规划一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 办法规定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已经依法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在组织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同时,应当同步编制管线控制性详细规划。 办法规定新(改、扩)建城市快速路、主次干道、景观路以及风景名胜区、重点功能区内部道路,应当实行管线入地,按照设计施工规范不能入地或者现场不具备入地条件的,应当按照规划要求规范设置;其管线附属设施箱,应当采取入室等隐蔽方式设置。 办法规定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以本市基础地理空间框架为基础,充分利用现有城市管线信息资源,建立城市管线专业信息平台,并负责其维护和管理工作,及时更新城市管线信息数据,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武汉城市管线管理办法”奠定了武汉架空线入地建设及管理的法律基础,将使武汉的架空线入地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可循。 另外武汉市建委还在2012年相续发布了:“武汉市城市管线工程建设程序及管理规定(2012年6月1日起执行)”《关于在行政审批及日常监管事项中增加管网建设管理有关内容的通知》等政策文件。 武汉城市架空线入地的相关管理部门及职责 武汉架空线入地管理部门主要有以下部门: 1.武汉城乡建设委员会 “武汉城市管线管理办法”规定建委为管理统一归口管理部门。主要负责管线的建设、管理和统一协调工作。建委下设管网建设统筹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化学工业区、市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管理委员会,以及各区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辖区的管线管理。 2.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 负责各种管线的土地规划工作。 3.武汉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主要负责通信线缆入地的管理和协调工作。 4.武汉市供电公司和武汉电力设计院 主要负责电力架空入地的施工、管理和维护和设计工作。 5.武汉城管 与传统管线管理部门不同,城管介入管线管理主要从居民投诉角度。凡居民对管线有投诉意见,城管则协调相关部门予以立即处理。武汉市长唐良智称为“城管革命”。以城管的投诉电话为沟通手段,放映城市居民的诉求,以多数人利益为本。 武汉城管介入架空线入地,从底层向上层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这是武汉架空线治理的特色之一。 架空线入地成为武汉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 2013年市《政府工作报告》将架空管线连片整治列为今年全市破解城市管理重点难点问题之一,全市第三批的“十个突出问题”也将架空管线整治纳入限期整改承诺范围。为净化城市空间,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提供了发展契机。 为了配合解决武汉市架空线入地和管理问题,武汉城管专门成立了武汉市架空管线容貌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该办公室按“以区为主、管线权属单位为责任主体”的工作原则,经各区、各管线权属单位前期调查摸底研究确定,2013年5月至11月中旬,武汉市将对162个社区、105条道路、205处路口容貌存在问题的架空管线将进行连片整治,并通过主要媒体公布各区计划整治的片区,标明整治进度,得到广大市民关注、支持和参与。 武汉架空线治理经验总结 武汉为适应城市建设形势发展需要,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效率,武汉市着力在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机制、统筹协调、综合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1)健全机构,明确职能,创新管理体制 2009年,武汉市委、市政府印发了《武汉市机构改革实施意见》,调整了武汉市城建委的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打造了统筹协调、监督管理、决策咨询三位一体的统筹管理架构。 建立机构:打造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的统筹协调和综合管理平台。设立了武汉市城建委管网建设统筹办公室,成立了武汉市管网建设管理站,组建了武汉市建设科技委管网建设专业委员会。 明确职能:建立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统筹协调和综合管理机制。明确了武汉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统一管理和综合协调职责,确定了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统一管理和综合协调的主要内容。 2)建章立制,优化流程,突出制度保障 建章立制:制订了《武汉市城市管线管理办法》及配套管理政策,出台了《武汉市管线工程建设程序及管理规定》、《关于在行政审批及日常监管事项中增加管网建设管理有关内容的通知》等政策文件。 优化流程:开展城市道路地下管线综合设计,出台了加强城市道路地下管线综合设计和审查管理办法,对道路工程修建性规划、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3个阶段强制推行地下管线综合设计,并试行编制道路与地下管线统筹协调的“路网”施工一张图。加强城市道路地下管线建设监管,建立了年度建设计划管理、施工前既有管线调查、施工中管线安全保护协议、配合施工协议、跟踪测量、规划验收、综合竣工验收及竣工档案归集等相关管理制度。 3) 努力实践,城市地下管线统筹建设管理初见成效 实现了管线建设计划与道路建设计划的同步。市政府在确定年度城建计划时,认真执行道路建设计划与地下管线改造建设计划“二上二下”制度,将管线年度建设初步计划与城建建设计划统筹后,与城建年度建设计划同步下达管线年度建设计划。 开展了新开工市级重大项目的管线综合设计工作。武汉市新开工的长江大道、雄楚大街改造等市级重大项目均严格执行管线建设与道路前期工作“三同时”的工作要求。 在市级重大项目中试行了管线安全保护协议制度。试行了在市级重大项目中组织建设、施工单位与管线管理单位签订安全保护协议的制度。 完成了挖掘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开发了城市既有道路挖掘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挖掘信息及时传递和联动管理。 强化了管线建设科学决策。依托建设科技委管网建设专业委的技术、经济、管理专家人才的智力优势,建立了地下管线规划、建设、技术应用、方案合理性和经济性审查的机制。 实现了信息管网通道等工程的统筹建设和监管。颁布了《武汉市信息管网管理办法》,推动了信息、道路照明、电力通道建设等工程统一纳入到政府监管范围,初步建立起城市地下管线工程监管全覆盖,保证了各类管线建设工程的质量。 4)不断探索,开创城市地下管线统筹建设管理新局面 推进城市地下管线信息平台建设。以智慧城市数字武汉行动为载体,以管线普查整测工作为基础,完善管线信息制度,加强信息共建共享平台建设,实现城市地下管线信息互联互通。 加强老旧城区危损管网改造。编制老旧城区危损管网更新改造规划,确定改造升级项目和建设时序,配套综合扶持政策,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加快实施危损地下管网改造步伐,提高管线的承载能力并保障城市公共安全。 推进地下管线警示标识应用。启动警示标识试点示范工作,利用电子标识、物联技术等手段,探索在城市新增地下管线上应用可警示、可识别、可探测的技术和装置,逐步实现地下管线的可视化、智能化管理。 机遇、挑战与解决之道 机遇:2011年-2013年,武汉将城市建设投资将达上千亿规模,这是武汉城市建设中难得的机遇。建设大武汉成为中部崛起的一个最强音。 挑战:而面对全面崛起的武汉,资金短缺成为了一个最大的制约因素。而需要巨大资金的架空线入地工作对武汉而言更成为了巨大的挑战。电缆入地项目必须上,但又面临资金短缺,这已经成为中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道非常现实的坎,横在武汉面前。 解决之道:不同于北京、上海的大规模治理,不同于深圳的制度性全面提升,也不同于杭州、福州、自上而下的治理模式,武汉架空线的治理工作可以用同步化、制度化,分工治理,倒逼治理来概括。 所谓同步,就是武汉政府一直在探索在项目改造过程中,一同解决架空线入地问题,而不是单独立项解决。具体讲就是执行道路建设计划与地下管线改造建设计划“二上二下”制度,将管线年度建设初步计划与城建建设计划统筹后,与城建年度建设计划同步下达管线年度建设计划。 这种建设模式是最节省资金的方式,同时也是协调难度非常大的模式。需要大量的制度、管理、行为方式的创新和摸索。而制度化和分工治理,就是用制度、法律、法规明确规则,让多部门按规章办事,共同处理架空线入地的难题。而所谓倒逼,就是让城管反映居民的呼声,从城市最迫切需要改善的地方入手,完成自下而上的改造。 武汉架空线入地的探索还在进行中,而且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无论如何,这种探索是有益,因为它符合中国许多城市的现实情况。 相关新闻
评论
|
热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