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北京四座积水桥排水改造方案率先公布
[ 编辑:admin | 时间:2012-08-08 13:57:17
| 浏览:1120次 | 来源:北青网 | 作者: ]
记者从排水部门获悉,“7·21”特大自然灾害后,全市已经启动74座下凹式立交桥的泵站改造工作,用时三年全部改造完成。改造完成之后,所有桥区泵站都可以应付60毫米/小时的降水量。而现在,北京市九成的道路和桥梁,仅能应对35毫米/小时的降雨量。昨天,五路居桥、莲花桥、丰益桥、安华桥的改造方案率先公布。 ■泵站改造已从四桥启动 北京排水集团副总经理郑江表示,目前,北京城区的雨水管网设计标准为:可以应对一年一遇暴雨标准的达到2055公里,占总量的94%。而雨水泵站的设计标准为1-3年的74座,占总量的95%。也就是说,北京市九成的道路和桥梁,仅能应对35毫米/小时的降雨量。五路居桥、莲花桥、丰益桥、安华桥等已经启动了泵站改造计划,按计划年内将完成主体工程。 泵站改造将包括提高泵站的收水能力、排水能力、抽升能力、配电能力及配套雨水调蓄能力等。一是对雨箅子等前端雨水收集设施进行改造;二是更换更大功率水泵等;三是在桥区修建蓄水池;四是改造泵站的出水系统,和其他管网切开,使水及时排出。 ■桥区汇水面积将进一步校核 郑江还表示,下一步,还要完善各桥区的进退水能力,即通过加大压力、加大管道口径等使水“来去自如”。同时将进一步校核各桥区的汇水面积,即确定接纳多大范围的水,能力内的水顺利排出、能力外的水不让其流入。而对于外来的“客水”也要建设客水的排水系统。也就是在雨水汇集沿途加装排水口和新建分流排水管道,让雨水流往下沉式立交桥的半路上就被分流排走,减轻泵站的压力。这样,“客水”和自有水将各走各的路。 ■防洪总原则:西蓄东排南北分洪 目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防洪调度原则确定为:西蓄东排、南北分洪。 “西蓄”是利用西郊的一些砂石坑,再加上如玉渊潭公园等一些蓄水湖面,把水稍微蓄制一下,缓解西山的洪水进城,起到错峰或调峰的作用,最终向东排。 而南北分洪是指通过护城河,让雨水分别通过右安门和安河闸将西边的水排向凉水河和清河。 市水务局专家介绍,凉水河、清河、坝河和通惠河是北京城区的四大雨水排放系统。目前,四条主要排水河道全部按照防洪规划进行了疏挖整治,达到20年一遇设计、50年行洪标准。除此之外,还有30多条支流、20多个湖泊,担负着城市供水、排水的作用。最终所有的雨水都会被汇集到北运河,向下游天津市流去。 同时,本市也利用一些设施调蓄雨水,有地下的,也有坑坝、塘坝、下凹式绿地等。当河流行洪压力大时,这些设施先蓄水,再错峰行洪。 新闻内存 四桥改造方案要点 ■五路居桥:①新增和改造雨水口约156座;②新建泵站独立退水雨水管线约1.3公里;③泵站通过更换两台水泵,将排水能力提升至5年一遇标准。 ■莲花桥:①新增和改造雨水口约300座;②雨水管线建设近7公里;③莲花沟河岸处的公共绿地内将建设一座调蓄池,容量达10000立方米,大约相当于6个标准比赛泳池的水量。 ■丰益桥:①新增和改造雨水口约166座,雨水管线建设和改造长度约1.44公里,更换一台大功率水泵,将排水能力提升至5年一遇标准;②将在泵站南侧空地之处建调蓄水池,容积约2910立方米,汛期后实施。 ■安华桥:建设调蓄池,并配套改造泵站内部电气、自控、视频监视、自动雨量计等设施,将建在桥东南角的绿地。 最新举措·蓄水 居民小区拟建下凹式绿地 本报讯(记者解丽)昨日,记者从市水保总站获悉,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与生态修复规划初稿将于本周内完成。此次规划将在城区建设三大防线,其中包括在居民小区建设下凹式绿地,降雨时要使雨水能就地入渗、就地利用。 据了解,按照最新普查情况,北京共有1085个小流域,其中山区567个,平原518个。负责人同时指出,此次暴雨也将城区内的水土保持问题摆在人们眼前。“以前我们的关注点多在山区的水土保持,但此次暴雨,给我们提了醒,城区的水土保持也不容忽视。排水管网可以升级,但如果一下雨就带下泥土再冲进管道,仍然会降低城市的排水能力。” 因此,此次规划中也明确,水土保持要城乡统筹,将在城区建设三大防线。居民小区将成为第一道防线,降雨时要使雨水能就地入渗、就地利用。措施包括减少硬化路面,建下凹式绿地,使绿地比路面稍低5厘米,并在小区绿树树根处建积雨式树盘。 据负责人表示,正在跟有关部门进行磋商,对新建小区能否出台激励政策,在开工建设时即对上述有所规划;而对已建小区,也进行整体建设,有可能将上述内容加入老旧小区的改造之中,与改造同步进行。第二道防线是所有建设项目加强保水、保土措施,包括拦网遮盖等。第三道防线针对城市河湖,在河湖边处建设植物过滤带,将裸地覆绿等。据悉,规划将利用5年时间治理水土易流失灾区2500平方公里。 专家观点 城市地面硬化加剧桥下汇水 “7·21”特大自然灾害,引发了人们对城市立交桥排水设施的关注。昨天,北京建筑工程学院道桥岩土工程专业教授王健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增加桥梁的汇水量能力检测,是今后桥梁设计亟待改进的问题。 ■积水原因是多重因素造成的 记者:“7·21”暴雨后发现,北京二环路、三环路、四环路的立交桥相对积水点较多,而五环路就较少,是否与不同年代的设计标准有关? 王健:早年建的部分桥梁,确实存在排水设计标准偏低问题。应该说积水点是综合因素造成的。除设计标准低外,还与城市管网设施运营状况、雨量大小、河道排水能力等因素有关。如有些桥梁能否在暴雨前考虑雨水排入河流的通畅;有的桥梁与地形条件有关;有的桥梁与周边地区配套设施不配套不完善有关。 ■地面渗水能力差 加剧汇水 记者:近年来,北京内涝屡屡发生,立交桥下也屡屡发生伤亡事故,是否意味着城市排水系统越来越差? 王健:立交桥设计时,是按照降雨量进行测算的,而没有考虑到单位时间的汇水量,特别是在北京城市硬化速度明显加快的条件下,没有考虑低洼地区地面的积水速度。自然条件下,暴雨落在地面再逐步汇到河里需要一个过程。但是现在地面硬化的面积占城市地面面积的比例增大了,增加了排水设施的负担。 ■强化桥梁管理最重要 记者:今后立交桥设计应该有何完善之处? 王健:在因地制宜地增加设计标准的同时,充分考虑每座桥梁的汇水面积,即单位时间内的汇水量,在同样的降雨量时,每座桥梁的汇水能力有区别,强化对排水能力较差的桥梁的管理,还是重中之重。 新闻背景 三大原因致广渠门桥积水 “7·21”暴雨夜,使广渠门铁路桥“一夜成名”,而在之前,广渠门桥并非积水的“常期病号”。究竟是何原因导致积水如此严重,排水集团相关负责人总结出三大原因。 该负责人还原了“7·21”之夜广渠门桥的积水过程:当天18点第二轮暴雨,井盖外喷,形成“泉涌”,最高时喷水高达1米。19点20分,开始出现积水并涨势较快,19点30分开始断路,22点左右积水达到2米的峰值,最深处可达4米。之后,雨势渐小,井盖不再喷水。23点30分,通车。 积水的第一原因是雨势过大,使东护城河水量过多,不再具有“容水性”。 据了解,广渠门桥的泵站位于铁路桥西南角不远处,建成于1988年,正式的名称为“夕照寺泵站”。这座泵站的设计标准是“两年一遇”,即只可应对45毫米/小时的降雨。“这就是积水的第二个原因,泵站抽升能力过弱”。 而说起第三个原因,该负责人将其归于“客水”汇集。随着河道不具“容水性”、大雨的持续,本应顺着两广路由西往东雨水管排出的水也迅速汇集至桥区,“积水排不出去,河里的水反而倒灌回来,再有大量的客水汇集,桥下的水位就越来越高”。 相关新闻
评论
|
![]() ![]() 热门文章
|